【经济日报】徐工向“珠峰”之巅发起冲击
近日,6台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徐工”)生产的GR2605平地机开进了国际矿业巨头力拓公司的西澳矿山采矿工地,将在长达1700公里铁路沿线路面上大展身手。徐工凭借领先的技术和过硬的产品质量,受到全球客户的青睐。
自1957年开始涉足工程机械行业,徐工一步一个脚印,逐步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第四强。展望未来,徐工立下2025年跻身世界前三、2035年登顶世界工程机械“珠穆朗玛峰”的企业目标。
“徐工一方面将科技研发放在首位,解决关键技术‘卡脖子’问题,另一方面谋求出海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。”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、党委书记王民说,徐工的“珠峰”攀登之路,既要坚守与继承,更要创新和开拓。
提升智能制造水平
走进徐工,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。
在徐工全球第一条起重机智能化转台焊接生产线操控室,研发工程师吕金波正盯着屏幕上的生产线运行实时数据。
“这儿没有高强度,也没有苦脏累,全线只要一个工人做好维护就可以了。”吕金波说,随着国家智能制造的快速推进,2016年,公司决定要建设一条世界一流的起重机智能化生产线,并把这个重任交给了他。
吕金波回忆,刚开始很乐观,但一番调研之后才发现困难重重。“当时我们以人工操作为主,自动化工艺还很薄弱,直接进军智能化,机器换人难度大,国内外找不到可借鉴的案例。另外,技术人员专业方向单一,多专业配合的知识积累明显不足。”
工序过去由人工完成,现在完全要靠机器,精准对接很难控制,如何完成智能作业呢?
喜欢音乐的吕金波从琴弦中找到设计思路。他在液压轴承旁装上了可以随着液压轴随意拉升的钢丝,钢丝连接的编码器会以每秒36万次的速度实时反馈信息,不断给液压系统发出调节指令,确保举升始终保持水平,转台在液压系统精准控制下平稳上升,数据实时反馈确保水平,转台举升到位,物流车开始运动。
“智能物流小车驮着6吨重的一个工件,相当于4辆小轿车的重量,在运行过程中,由于惯性非常大,要想在1毫米以内准确停住是非常难的。”吕金波说。
吕金波又从钢琴脚踏板能减弱和加强声音的原理中找到了灵感,将3块感应器安装在物流车底,控制着物流车的行驶速度。
经过一年多磨合,在长度100米的起重机转台智能生产线上,柔性工件托盘上168个固定点能准确卡住每一种转台工件,18道工序一气呵成。
在宽敞整洁的生产场地上,一条能够兼容18道工序、生产20多种产品的“智能生产线”正在高速运转。体形庞大的智能焊接机器人精准操作,干起活来十分灵活。
“智能生产线投运后,自动化焊接率从40%提升至90%,产品一次交验不合格率降至1%以下,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”吕金波骄傲地说,今年,徐工起重机一个涵盖3个车间9条生产线的全新智能工厂即将揭开面纱。
“徐工的轮式起重机市场占有率达到世界第一,成套混凝土机械、桩工机械均跻身世界行业前列。”王民说,无论环境如何变化,徐工始终坚持高技术含量、高附加值、高可靠性、大吨位“三高一大”产品技术战略,在行业率先提出“技术领先、用不毁”的金标准和技术质量战略。
2020年,徐工营业收入、主营收入大幅增长,产量、销量均实现同比增长30%以上。
始终瞄准核心技术
2014年,当工业互联网概念还不为很多人所知的时候,徐工已经站上了这条全新跑道。
徐工有一块超大的电子显示屏,上面写着“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”。平台上有一张世界地图,分布着很多光点,每点开一个亮点,就能实时连接接入的设备,机器的各项参数运行以及故障等情况一目了然。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EO张启亮说,这是他们正在建设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大平台。
心有多大,平台就有多大。“起步时,只有22个研发人员,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情况下,开始摸索工业互联网建设,但大家心里攒着一股劲,把目光瞄准了全球最新的技术。”张启亮说,转型升级说到底是人才竞争,为了招才引智,公司送出原始股权吸引高端人才。
2016年,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式建立,标志着徐工向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的转型。经过4年多发展,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连接83万台高价值设备,连接全球28个国家,赋能70个细分领域,在建筑施工、有色、装备制造等行业均处在领先地位。
“有了这个平台,可以预判市场走势,调整供应链;设备可以‘开口说话’,更加‘聪明’;徐工的产品研发更加精准,服务模式由被动应付转为主动介入,可以有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。”张启亮说。
市场的认可和技术成果的井喷,有赖于不断厚植的创新沃土,徐工建立了“核心技术研发引导技术发展、科研与产业互为支撑、卓越质量与标准化管理保实施、促绩效”的创新机制和体系;形成了由高端人才领衔的金字塔形科技创新队伍;创建了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,使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。
除此之外,哪怕面对行业寒潮时,徐工依然坚持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4.5%以上的投入。这使得徐工迅速集结了总数达6000多人的研发团队,占集团员工的四分之一。
“这些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研发团队拥有徐工近千项关键核心技术,其中32%处于国际领先水平,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,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600余项。徐工必须坚定不移突破高端制造,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,才能挺起中国制造的‘脊梁’。”王民说。
进军国际高端市场
30多年来,徐工一直保持着国内工程机械制造领域领先地位。“企业一定要大踏步、勇敢地、智慧地走向全球,这样中国的工程机械企业才能真正提高自己。”在王民看来,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未来竞争的关键在海外、在高端市场,只有赢得了国际高端市场竞争,才真正称得上是世界一流品牌。
徐工已将国际化升级为企业主战略,也取得了一些成效。
“徐工走出了一条出口贸易、海外建厂、跨国并购、全球研发和国际化人才培养‘五位一体’的国际化发展道路。”徐工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扈向阳说,徐工在德国、巴西、美国、印度等国家设立了研发中心,建设10多个大型制造基地和KD(散装件)工厂、2000余个服务终端,300多家海外经销商、40个海外办事处,产品出口187个国家和地区,海外收入占比近30%。
但这样的成绩,在王民眼里显然还不够。“国际化是我们的目标,其实也是短板,中国的企业要实现国际化是很不容易的。”王民说,任何一个世界级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收入、国际化率不在50%、60%以上就谈不上国际化,而徐工目前的国际化率还不足30%。
“向海外高端市场渗透,跨国战略重组,打造专业化的国际队伍、跨境电商和海外融资新平台,这些都是徐工国际化必须要迈的坎。”王民表示,攀登“珠峰”过程中会遭遇极寒、缺氧等诸多困难,但只要坚定不移突出主业、永远奋斗,就一定可以站上最高峰,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新徐工。
2021年是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徐工清晰的“路线图”也徐徐展开:坚决以全面的国际化主战略布局为转型抓手,要在“大循环”“双循环”中进一步统筹国内国际“两个市场”“两种资源”,抢抓国家“两新一重”及川藏线、雄安新区建设等重点项目机遇,全面做实做优做强做大国内市场领先优势。